“来吧!到长春来!让我们一起在‘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里,打板开机,用镜头续写更多精彩,让长春这座城市的光影,永远热映。”8月24日,在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电影重要活动——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影视推介日上,长春市文广旅局的孙丹玉美一番动情推介,尽显城市四时皆美的独特景致,更传递出长春浸润百年的光影浪漫。
今年适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长影建厂80周年,长春电影节也迎来第二十届的重要节点。站在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新坐标上,作为“摇篮之城”的长春,以一场推介日活动向华语电影人发出诚挚邀约——通过城市推介、产业献策等环节,为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也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搭建平台。
在八方宾朋中,既有躬身一线的制片精英,也有深耕专业的文博专家;既有打造实景的文旅基地运营者,也有布局未来的新媒体领军人。他们带着深厚的行业积淀,在长春这个“电影梦开始的地方”擘画“电影赋能文旅、文旅反哺电影”的产业新图景,为电影强国建设汇聚磅礴的时代力量。

“电影+文旅”互哺共生
释放“摇篮之城”无限潜力
“长春,这座与中国电影血脉相连的城市,不仅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之城,更是中国电影人精神的象征。”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周建东从行业视角点赞长春。他认为,从长影的光辉历史,到如今长春电影节的品牌深耕、影视基地的蓬勃建设,这座城市始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产业实践,为中国电影输送源源不断的艺术养分与人才力量。
活动中,各界嘉宾跟随孙丹玉美《“长”映新“影”》的视角,领略了“一座长春城,半部影视史”;走进了网红新地标——新民大街、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和肆季南河;读懂了以新民大街为起点,向北、西、东延伸的三条主题文旅线路的独特魅力。“听了推介,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长春的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光影的无限可能。希望通过协会携手长春电影节组委会,以双方的平台优势、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为 ‘电影城’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推动中国电影从高原迈向高峰。”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曹寅说。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则满怀期待地表示,希望各方能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出发,多推行新举措,推动影视IP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影视+文旅”互哺共生,让世界观众能在电影文化消费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文化。

“政策+场景”双向赋能
解锁“电影城”产业新机遇
“长春是新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四季分明,能满足不同题材影视作品的取景需求,这也正是《人世间》《保你平安》等影视剧来长春拍摄的原因。同时,优质的影视服务政策,从政策保障、自然场景到人文故事,多维度地为电影创作和投资提供良好环境,更吸引了游客前来体验电影中的场景。”聆听了长春净月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孟令顺对长春影视产业政策、长春国际影都发展规划的解读,1905电影网董事长李玮由衷赞叹。
在推介中,孟令顺用到多个“这里有”,也令在场嘉宾印象深刻。在“这里有产业”环节,他推介了长春国际影都影视拍摄基地3个已投入使用的影棚,以及影视孵化基地已成功对接引进AI动画短剧中心等项目;在“这里有政策”中,他深入解读今年2月份长春市政府发布《关于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的补充意见》的各项政策;而在“这里有支撑”方面,他则透露了长春着力打造影视文旅融合支撑体系、影视产业链条支撑平台、影视专业人才支撑格局等举措,令人耳目一新。
基于长春国际影都5G数字影视基地已建设的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等项目,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隽分享了上海高科技领域AI创智生态中心的创新实践。“后期制作也是一站式服务,我们希望能够达到制片人带着剧本来、拿着成片走,形成一体化产能生产力。通过运用AI算力池,以‘基地+基金’方式为影视创作者打造良好生态。”

“技术+产业”创新驱动
拓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全产业链布局上,长影已完成对设备的数字化升级。去年开始布局AI电影创作,已产出《刺猬》等作品,近期又制作了《阅读中的密码》项目,并以长远眼光规划布局微短剧赛道。”长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庄严的一番介绍,为参加献策环节的嘉宾开篇破题。
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先向长影抛出了“橄榄枝”——“每次来到长春,我都会肃然起敬,也会有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特别希望能有机会和长影合作,拍摄一部关于白山黑水间东北抗联的故事。”随后,他表达了自己对AI技术融入电影工业化的观点。“博纳目前已有不少实践和规划,比如我们拍摄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印证了AI技术在影视全链条应用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于冬认为,电影创作者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应不断升级技术体系,推动AI特效技术与大银幕融合。
“博物馆利用AI大数据平台植入电影故事和历史背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游览体验。长春电影节期间,我们还拓展了互动区,采用新技术活化经典影片,带给游客沉浸式体验。”长影旧址博物馆文传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叶子龙的话,给出了一条AI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这一思路得到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刘军的支持。他表示,该馆正计划开辟4000平方米新空间,基于虚拟化制作和AI技术进行数字资产生成、虚拟化拍摄、沉浸式体验等全流程展示,呈现电影产业先进发展成果。

“扶持+培育”精准发力
托举“新力量”逐梦新未来
本届长春电影节开展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金鹿创投”青年电影人扶持计划等活动,“金鹿奖”继续设置最佳处女作奖,尽显“电影城”对青年电影人的托举之力,并由此引发新话题。
坏猴子影业联合创始人、CEO王易冰表示,企业最初创立“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正是因为了解到青年导演在创作中屡屡受挫。“这个计划自实施以来,在团队扶持、商业发展方面有了很好的总结,那就是不局限于单纯的创作,而是上升到产业层面去思考如何培养人才。”
中影(北京)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经理章慧霞则分享了“中影青年电影人计划”。她认为,不应仅为青年人提供资金支持,还要着眼于整个产业链思考,在创作、制作、发行上为他们保驾护航,将青年创作者的想法真正变成作品、走进大银幕。
历时3个多小时,深入了解长春影视产业优渥政策、优质创作环境,也学习到资深电影人真知灼见后,长春光华学院表演专业青年教师刘小华深感振奋。“这次我特意带表演系、导演系等多个专业的学生来参加活动,就是想为他们拓宽行业眼界、对接前沿资源。后续希望能与影视孵化基地深入对接,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培育行业新人。”
长春高校教师王女士则表示,长春电影节搭建这一平台意义深远——既能让大学生了解长春电影发展脉络与产业现状,帮助他们提升对行业的全面认知、丰富专业储备,更为他们未来留在长春、扎根影视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吴蕾 复审:丁石磊 终审:孙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