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味儿十足的新安大集十分热闹。袁迪 摄
红彤彤的对联,香甜的糖果、冻豆包,亮晶晶的糖葫芦,新鲜的肉类果蔬……2日农历小年一大早,长春市双阳区新安大集人头攒动,现场叫卖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处处洋溢着喜气,浓浓年味儿扑面而来。
9点半,长龙般的大集上赶集人摩肩接踵。锅碗瓢盆、干调咸菜、猪牛羊肉、蔬果海鲜等应有尽有。
新安大集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每逢农历的三日、六日、九日开集。“从我太爷爷那辈起,新安大集就存在了。”双阳区奢岭街道新安社区党务专干刘曜德说,每逢大集,不管是远路的商贩还是村里的老乡,都会带着农副产品来到这里进行交易,赶新安大集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项目。
60岁老汉董振发告诉记者,“过年最重要的是热闹、喜庆、高兴,虽然子女能网购年货,但总感觉缺点过年的感觉,所以逛大集不可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大集已不仅是易货交易的乡村市场,还承载着人们质朴、祥和的乡村情结,更多容纳了年俗节庆的乡土风情。红火的集市,也让村民圆了创业梦。
新安大集距离长春市区仅30公里,因此,这里吸引了不少长春“市里人”前来赶集。领着孩子,起大早来追寻年味儿的市民刘妍一家非常开心:“相比于赶大集,城里的农贸市场缺少了很多新鲜感。这里不仅可以买到农民自己种养的农副产品,还让我找回小时候的感觉,更让孩子最直观感受到‘年味儿’。”刘妍说。像刘妍这样的“城里”赶集人为数不少。人们买上一兜儿冻柿子,称上几斤笨猪肉,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传统的中国年在这里韵味十足。
“给我来10斤”“取昨天预订的5斤”在一处卖干豆腐摊位,简易的塑料大棚里人满为患,冒着热气的干豆腐一拿进去,用不上一分钟就被抢购一空。摊主刘守仁经营的豆制品可是新安大集的主打产品,“我这做干豆腐的手艺是祖传的,从我爷爷那辈就开始做干豆腐。”刘守仁说,他十多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做干豆腐,如今,每天的销量能达到三百斤,一年销量能达到十万多斤。刘守仁告诉记者,新安干豆腐特点就是“薄”,口感劲道,薄而不透。“为了紧跟时代,我们今年还推出了干豆腐礼盒,把干豆腐塑封好,保质期能达到7天,通过电商平台,销量也非常可观。”刘守仁一边说,一边赶紧给顾客打包干豆腐。
除了固定出摊的摊主,在新安大集上还出现了很多赶集“专业户”。
李冬父子已经做了3年赶集“专业户”,附近哪里有大集,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做的是蔬菜生意。父子俩的摊位上摆满了新鲜的蔬菜。大集开始不到一个小时,菜就卖得差不多了。李冬说:“我们都是从菜农那里进货,从大棚里直接拉到集上卖。集上很多都是老相识了,和我们一样都是赶集‘专业户’,我们爷俩儿家中都有地,农闲时收点蔬菜赶集售卖,为家里增加一份收入。”
“新安老街商户门店324家,东西长约650米,南北宽约25米,摊位大约有90余个,高峰时候人流可达2万多人次。”双阳区奢岭街道新安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力说,为了让这个历史悠久的“烟火大集”延续下去,社区对新安大集沿街和周边进行了规划改造,大力拆除违建并改造街区道路2900米,硬化人行路35000平方米,安装路灯97盏,还建设了污水排放站。同时,结合老街市场建设改造,统一划分摊位、车位,对跨门槛经营、乱摆乱卖、车辆乱停放等问题进行全面清理治理,门前责任制落实到位。
张力表示,对于逛大集的人来说,无论生活环境如何变化,对春节的热情和期盼始终如一,而赶大集也成为迎接这个重要节日代表性的表达方式之一,浓郁的烟火气不仅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春节记忆,更凝聚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