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旅公共服务  >  公共服务  >  文化活动

@长春人,明日开幕!一大波美图剧透来袭

时间:2021-09-05 13:35来源:长春日报融媒体、长春农业博览园
【字体: 打印
  在这个初秋刚刚登场的日子

  长春农博园满树果实已压弯枝头 

  似一颗颗五彩的宝石镶嵌其中 

  五彩斑斓的鲜花 

  犹如画家在这里打翻了调色盘 

  让千万朵奇花 

  争艳出美不见底的画意 

 

  第二十届中国长春 

  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 

  将于9月6日-15日举办 

  贴心小编今日 

  带您提前剧透 

   

  今年农博会的美丽打卡之处 

“建党百年”主题展厅 

红色中国图片展 

  园区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建党伟业”“历史转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伟大变革”的光辉历史,展望了“开启新征程”的宏伟蓝图。 

  展厅中央专门在党建广场设置了红色中国图片展,从全中国到吉林省,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到建党百年,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部催人奋进的长歌史诗。 

“建党百年”主题展厅的 

“奔向小康”入口 

  “逐梦吉林”主题展厅 

  看吉林风采 

  “逐梦吉林”主题展厅分为“吉林红色革命史”“建设农业强省”“推进乡村振兴”等板块,历数建党百年来,吉林省发展历程及农业、科技等各行业发展成就,谱写了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篇章。  

“逐梦吉林”主题展厅里

用姜和绿植搭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 

   

   

南瓜展示区 

“巨无霸” 

  整场展会里的“大”明星非巨型南瓜莫属了!毕竟这位“仁兄”的吨位可是摆在那儿,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今年最大的南瓜有1200斤,超出2020年200斤,而且还在长。”技术员张东二说。 

大南瓜是农博园里的一大看点 

 

渔业展馆 

海豹领衔上场 

  渔业展馆作为农博会人气最高的展馆之一,其中的鲨鱼、海龟、水母以及各种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海洋性观赏鱼类引得人们流连忘返。 

  作为镇馆之宝,鲟鳇鱼体长将近2米,具有极高经济价值,产出的鱼子酱被称为“黑色软黄金”。 

  除此之外,渔业展馆大家族还加入了备受小朋友喜爱的海豹!从秦皇岛远道而来的两只小海豹,绝对能萌化你的心! 

可爱的小海豹 

渔业展馆里水母身姿轻盈地游动着 

室外花木 

带你美丽游园 

  芙蓉葵、观赏草、雁来红……提到花木景观园的最大看点,工作人员一口气说了好几个! 

  “芙蓉葵现在花开正艳,一朵花的直径能够达到20厘米!除此之外,还有观赏草,叶色五彩斑斓十分美丽,雁来红也已经盛开,花色有红色和黄色两种,展会期间您都可以观赏到。” 

室外花木和你美丽游园 

东北果树园

多彩果实迎丰收 

  东北果树园,一个让您穿越回童年的地方!园区里栽种了北方常见的陆地果树、小浆果,初秋时节,一棵棵果树已经结满了果实。展会期间,您可以亲身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本展区全方位地展示了新型果园标准化生产的诸多要素:果树的修剪、灌溉、地面覆盖方式,以及葡萄的“T”型设施棚架栽培和室外葡萄避雨的经济实用栽培模式。 

东北果树园多彩果实迎丰收 

 

优良作物品种示范园

  稻田蟹求“偶遇” 

  目前,优良作物品种示范区内水稻和300余只螃蟹长势良好。稻蟹共生这一幕正是本届农博会特别探索的“稻田养蟹”养殖模式。 

  同一片稻田里既种稻又养蟹,稻田不仅为螃蟹遮阴避阳,还能为其提供微生物、野草、昆虫等天然饵料,而螃蟹的排泄物还可为水稻提供天然有机肥,既实现了有机循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鲜切花馆 

花团锦簇 

  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鲜切花馆总能带你进入独有美景。清秀干净的姜荷花、天蓝橙黄的鹤望兰、聚拢错落的木槿……花馆里一步一景,不知道在哪个拐角,就会突然有一番惊喜。 

  今年展会期间,除了能看到新搭建的鲜花小品外,还引进了观赏向日葵和可制作干花的高大千日红等新优花卉品种。 

  还有更多惊喜↓↓↓ 

  无土栽培的满藤瓜果 

绿油油的蔬菜 

  美丽的鲜花 

可爱的热带植物 

  小编再次温馨提示: 

  第二十届长春农博会 

  将于9月6日-15日 

  在长春农博园盛大召开 

      还等什么?    

  赶快约起来吧 

温馨提示:
 
◆疫情期间,出行前请提前联系景区目的地咨询防疫政策。游客可关注景区官方网站或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按照公布的游客须知内容进入景区游览。
◆非必要、不远行。减少跨省区流动,不去中高风险地区。

◆戴口罩、勤洗手。无论到哪里,都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规定。

◆不扎堆、少聚集。尽量避免和减少到室内人员拥挤的场所,在室外活动也要注意保持适当人际距离,养成“一米线”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