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通知事项

防灾减灾宣传周|地震避险与自救

时间:2024-05-13 09:14来源:吉林应急管理、吉林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字体: 打印
  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吉林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省应急管理厅编写了《防灾减灾应急手册》,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公众应急避险能力。
  今天小编为大家节选了“地震避险与自救”知识,一起来学习。
  常见灾害避险与自救之地震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地震会造成房屋等建筑物的破坏,导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生态与环境破坏等。地震还会引起海啸、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毒气泄漏等次生灾害。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如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方圆50万平方公里内的地区,四川省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10县(市)为极重灾区,地震还引发了崩塌、滚石、滑坡、堰塞湖等破坏性比较大的次生灾害。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此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亿元人民币。
  地震预兆
  大地震发生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人们把观察到的那些与地震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预兆。
  (1)地光。夜晚会看到红光闪烁,其形状有柱形、球状、片状或是一条光带,可将万物照得如同白昼。当红光逐渐变成蓝白光之后,大地震就来临了。有时候地光的出现还伴有低沉的“呜呜”声或“轰轰”声。
  (2)地声。地声80%出现在震前10分钟之内,像石头在相互摩擦。若地声不断,突然出现变声,这就说明几分钟内即将发生大地震。
  (3)收音机失灵、日光灯自明。地震前会出现电磁异常,最常见的电磁异常是收音机失灵,北方地区日光灯在震前自明现象也较为常见。
  (4)动物烦躁不安。老鼠搬家,家中蟑螂、蚂蚁大量出现,牛马不进圈,鸽子、鸡鸭惊飞不回巢,冬天蛇不冬眠,出洞游走。
  (5)植物不适季节开花。许多植物提前或在冬季发芽开花,有的会大面积枯萎或异常繁盛。
  (6)井水突然升降或冒泡。井水突然变色、变味或水面突然升降并翻出水花,泉水突然减少或增多,水温升高。
  地震发生时如何避险
  从发生地震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十几秒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瞬间冷静地做出正确的抉择。
  (1)在平房,若正处在门边、窗边,且窗外无其他危险建筑,应迅速利用棉被、枕头等身边物品保护住头部逃到院子中间的空地上,来不及可躲到炕沿、墙根下、桌子、床下及坚固家具旁。
  (2)在楼房,应暂避到洗手间、厨房等跨度小的空间,承重墙根、墙角等易形成三角空间处,或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者办公家具旁。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3)在学校、商店、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应迅速抱头、闭眼,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下躲避,尽可能找个枕头、坐垫、书包、脸盆或厚书本等护住头、颈部,待地震过后有序撤离,切勿乱跑。
  (4)在商场、展厅、地铁等公共场所,躲在坚固的立柱或墙角下,避开玻璃橱窗、广告灯箱、高大货架、大型吊灯等危险物。
  (5)在办公室避震,要迅速关掉电源,抱头蹲到办公桌下,也可蹲在墙角下躲避。
  (6)在街上,应抱头迅速跑到空旷地蹲下,避开高楼、立交桥,远离变压器、高压线、电线杆等危险物。
  (7)在郊外,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防止滚石、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8)驾车行驶时,应迅速避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广告牌等,尽快选择空旷处停车。
  地震后自救互救
  大地震后,在最短时间内展开自救互救,尤其是家庭、邻里间的自救互救,是减少地震伤亡的有效措施之一。
  如果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1)被埋压人员要坚定自己的求生意志,消除恐惧心理。能自己离开险境,应尽快想办法脱离险境。提醒:坚定求生意志可创造奇迹!
  (2)保护住口鼻,可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防止灰尘呛闷而发生窒息。
  (3)尽量挣脱手脚,小心翼翼地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
  (4)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
  (5)用毛巾、手帕等捂住口鼻,尽量朝有光亮或宽敞的地方移动。
  (6)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间歇性补充能量和水分,节约使用压缩饼干、水等食品,尽量延长生存时间。耐心等待救援,不要盲目大声呼救。
  (7)不间断地敲击身边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如金属管道等,利用其发出的声音进行求救。
  (8)当听到废墟外面有声音时,应立即发出求救信号。
  (9)如果受伤,要设法包扎伤口,避免流血过多,防止伤口感染。
  互救原则:先救多,后救少;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要注意抢救青壮年和医务工作者,壮大抢险力量。及时开展互救,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素材来源:吉林应急管理、吉林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