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文旅公共服务  >  文旅资源  >  文保单位

逆行时光寻古迹——伊通河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工作纪实(一)

时间:2023-06-11 12:39来源:长春博物馆
【字体: 打印

  伊水汤汤,川流不息。

  伊通河静静地守护着春城大地,何止千年。河两岸孕育的古代文明,渐渐被掩埋。

  为了找寻“失落”的文明,2017年,在吉林省文物局的指导下,长春市文物局决定开展伊通河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开展一系列考古调查、勘探以及发掘工作,探究并构建以长春为中心的吉林中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为了配合该项目实施,长春博物馆(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2018年4月至6月对松花江-饮马河流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围子里遗址正是此次调查新发现的一处青铜时代遗址。

  也正是因为这次调查,揭开了一处遗址的神秘面纱——围子里遗址。

  台地深处掩文明——遗址初现

  2018年4月至9月,长春博物馆(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农安县文物管理所,对长春境内饮马河流域进行了考古调查。

  

  饮马河流域调查局部线路图

  此次调查,以田野调查为主,采用全面调查与重点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共调查记录161处遗址,以青铜时代聚落址为主。其中新发现遗址106处,围子里遗址为其中一处。

  

  遗址地面采集到的陶器残片

  围子里遗址位于农安县小城子乡小城子村,遗址所处村东北的松花江南岸台地上,属伊通河汇入饮马河,饮马河汇入西流松花江的三角地带。因遗址地处高地,周围形成一圈土围子。因此,当地人称之为“围子里”。遗址距河道6公里,面积约10万平方米。台地相对高度50米,整体平坦开阔。

  

  遗址所处地理位置

  

  遗址位置航拍图

  上穷碧落下黄泉——深入勘探

  2018年秋季,为深入了解遗址的堆积情况,同时为考古发掘做准备,长春博物馆(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遗址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

  

  2019年春天,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长春博物馆联合申报的围子里考古发掘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联合考古队随即成立。为了配合当年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队再次对围子里遗址部分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并确定了发掘区域。

  2020年春季,对遗址所在台地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初步发现各类遗迹现象230余处,几乎遍布整个台地。

  2019、2020和2022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长春博物馆(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围子里遗址先后进行了三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发掘工作由长春博物馆(长春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主导。

  

  围子里考古发掘领队、长春博物馆王义学副馆长(右二)在发掘现场指导工作

  三个年度共计清理遗迹99处,年代在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相当于中原地区夏商时期至战国秦汉时期。

  2019年

  总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清理房址、灰沟、墓葬等各类遗迹55处。  

  发现一条年代为青铜时期,呈弧形南北向贯穿发掘区的灰沟,弧顶向西,沟口宽4.4米,沟底宽2.4米,沟深1.8米,沟壁斜直平整,后经勘探,基本可确认此沟呈闭合式不规则圆形,直径约30-35米,围合面积约1000平方米,从灰沟的形制看,具有明显人为加工的痕迹,基本可以确认为当时聚落其中的一条环壕,为西流松花江流域首次发现青铜时代的环壕遗存。

  本年度出土遗物以陶器和骨器为主,另外还有石器、蚌器和金属器等。

  从出土遗物来看,围子里遗址在青铜时代早中期明显受嫩江流域考古学文化影响,进入青铜时代晚期文化面貌以汉书二期文化为主,兼有西团山文化因素,围子里遗址最晚一期遗存年代上步入了早期铁器时代。这些重要发现为廓清西流松花江流域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年代序列和文化谱系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也填补了西流松花江流域青铜时代夏商时期考古学空白。

  2020年

  总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共揭露房址、灰坑、墓葬、环壕等各类遗迹20处。

  本年度发掘出土各类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和金属器等200余件,以陶器为大宗,骨器次之。陶器可辨器型有罐、壶、瓮、鼎、豆、杯、鬲、杯、碗和钵等。骨器多为骨料、骨锥、骨凿,另有少量卜骨,其中以鱼骨制成的卜骨最为特殊。

  本年度揭露的几组带有明显叠压打破关系的遗存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2019年度出土遗存的考古学认识,为确认围子里遗址所代表的的西流松花江流域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证据,尤其发掘清理的一组具有原生状态的房址,为还原这一时期长春先民的生活面貌提供了佐证。

  2022年

  总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发掘区,共清理各类遗迹24处。

  本年度在前两年度发掘成果的基础上,对遗址不同区域聚落布局和文化内涵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本年度的出土器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和金属器等。其中揭露的一段环壕,后经勘探确认和2020年度揭露的环壕为同一条环壕,目前已探明长度280多米,为确认围子里遗址聚落形态指明了方向。

  综合三个年度的发掘结果,围子里遗址的文化分期大体可分为五组。其中第一组至第四组为青铜时代,分别对应以往嫩江流域发现的小拉哈文化(夏至早商)、古城文化(晚商)、白金宝文化(西周至春秋)、汉书二期文化(战国至汉);第五组遗存伴有铁器出土,年代上已经进入了早期铁器时代。

  通过围子里遗址的发掘,尤其是遗址内出土的青铜时代遗存,丰富了西流松花江流域考古材料,填补了这一区域青铜时代考古学空白,首次发现并确认了嫩江流域和西流松花江流域在青铜时代人群的交流、互动和融合的证据链,完整构建了这一区域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年代序列,为研究吉林省中部青铜时代聚落形态和生业方式提供了遵循,也为探索伊通河古代文明发生发展贡献了考古力量。

  见微知著,剥茧抽丝。如今,一座座房址、灰坑、墓葬……一件件精美的陶器、玉器、骨器……正在被考古人的手铲唤醒。逆行时光寻古迹,长春地区古代文明如伊通河涓涓细水,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注入了鲜活血液。